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我要做太孙 > 第620章 荐才

第620章 荐才

第620章 荐才 (第1/2页)

“陛下,《吕氏春秋,用众》篇说:“天下无粹白之狐,而有粹白之裘,取之众白也。”
  
  “……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,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,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,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。夫以众者,此君人之大宝也。”
  
  谨身殿的偏殿之中,朱允熥正在听大儒讲学。
  
  虽然他现在做了皇帝,可也不能断了学业。
  
  古代贤德的君王,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,都会重视学习。
  
  因此即便是无赖亭长,在做了皇帝之后也能写出脍炙人口,流传千古的名篇,大风起兮云飞扬!
  
  所以朱允熥也会在处理朝政之外腾出一些时间,用来听翰林院之儒者讲学,以丰富自己的学识。
  
  此时,坐在锦凳上讲说的名叫王叔英,乃是一位名士。
  
  王叔英道:“陛下,《吕氏春秋》对先秦各家各派着重审视其优长,偏重于汲取其精粹,力图超出门户之见,
  
  它说:“老耽贵柔,孔子贵仁,墨翟贵兼,关尹贵清,列子贵虚,陈骈贵齐,阳生责己,孙膑贵势,王廖贵先,儿良贵后,此十入者,皆天下之豪士也。”
  
  “由于《吕氏春秋》有这种兼容并包的眼光,故能取精用宏,融汇百家,以道贯之。”
  
  听了他的话,朱允熥看了看他,心里有些明悟,“王先生,做君王的,是否也要兼容并包,用其长处?”
  
  “陛下所言大善!”
  
  王叔英道:“陛下为帝王,也当如吕氏春秋一般取精用宏,融合百家之长,如此天下必然大治!”
  
  “那王先生可有什么能以教朕的?”朱允熥问道。
  
  王叔英听闻此话,立即行礼道:“陛下,微臣听闻陛下当年在户部贴出告示,曾言汉武帝求茂才异等诏,
  
  盖有非常之功,必待非常之人,金无足赤人无完人,在那时候陛下选了一些人才,如今看来确实非常好,曾伟陛下贺之!”
  
  朱允熥笑道:“当日朕年轻,想做出一些事为皇爷爷分忧,如今回想起来确实有些大言不惭了……
  
  王先生可是有什么大才之人举荐?不必客气,只管说来。”
  
  王叔英铺垫了这么久,又是引用吕氏春秋,又是提起自己当年所做的事,
  
  如果不是为了举荐人,那倒奇怪了!
  
  闻言,王叔英也不再遮掩,说道:“陛下。臣曾经遇到一人,颇有才学,尤其是对历史典籍更是十分精通,在这一点上,就连陈也甘拜下风,自叹不如。”
  
  “王先生谦虚了,不过既然能让你这么推崇想必是有才学的,只是不知道你是如何发展此人的?”
  
  “回禀陛下……”
  
  王叔英回答道,“微臣曾经在汉阳担任过知县,对于湖广地区的士子学生都会为熟悉,在接到陛下征召,前来翰林院任职之前,
  
  微臣在江夏之时遇见一人,曾经与他攀谈,此人虽然年龄不大,却满腹经纶,学问极深,让人叹服不已……”
  
  回想起那日的光景,王叔英还历历在目。
  
  一方面王叔英是朝廷的官员,另一方面也是一位文人雅士,所以对于山川河流,奇物景致,很有兴趣……
  
  在一次外出的时候,遇到一位青年士子,二人攀谈许久,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  
  “哦,不知王先生所说的是何人?既然由此才学,那就不该埋没。”朱允熥道。
  
  王叔英道:“陛下此人姓杨,字士奇,以字行,号东里,原是吉安府泰和县……”
  
  哦,原来是他呀。
  
  不等他说完朱允熥就知道了!
  
  那可是先后历经五朝,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,任首辅二十一年,与杨荣、杨溥等同心辅政,并称“三杨”的杨士奇呀!
  
  “王先生,既然你如此推崇,想必他在学问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,只是不知道他人品行为如何?”朱允熥问道。
  
  “回禀陛下,杨士奇一岁时丧父,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,所以便改了罗姓,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,
  
  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,被罗性发现并赞扬他的志气,就恢复其宗姓……”
  
  “随后,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世,杨士奇与母回到德安,因为家中没有产业,他又要奉养老母,所以不得已只好寻了个教书的差事,一边教书一边侍奉母亲……”
  
  又解释道:“陛下,他为了尽孝道,不得已放弃仕途,此人的品行想必不会差……”
  
  朱允熥颔首道:“既然人品不错,又有才学,那朝廷理当征召!”
  
  转头对一旁的王忠道:“让通政司拟旨,召杨士奇入京,暂且担任翰林编撰一职!”
  
  “微臣多谢陛下圣恩!”王叔英跪地叩拜道。
  
  因为陛下如此破格,全是因为自己的举荐,所以他必须谢恩。
  
  “王先生不必多礼,快快请起来……”
  
  “多谢陛下!王先生接着往下讲吧,时辰还早。”
  
  “微臣遵命。”
  
  坐在椅子上,朱允熥也陷入了思索。
  
  做皇帝这几年来,让他明白一个道理,有时候,也不能光拿一个人在历史上的行为而作为评判人的标准。
  
  就拿杨士奇来说,他确实烦人担任了永乐朝的官职,可拿这个就判定他人品低劣,没有忠义,也是不公道的。
  
  毕竟像朱允炆那样的人,也很难获得人的忠心。
  
  对于那些忠心耿耿,康慨赴死的忠臣,朱允熥从心中认同,可也不能就因此将其他人拒之门外。
  
  做皇帝要用人,必须要用可用之人,哪怕有所瑕疵也得用,这样才能够成就霸业!
  
  在靖难之役当中,王叔英知道败局已定,为表对朝廷的忠心,于是沐浴更衣,写了一首绝命词,藏于衣裾间,
  
  然后自尽于玄妙观的银杳树下,天台道士盛希年将他葬在了城西五里处。
  
  后来他的妻子得知夫君自荐的事,也自尽于狱中,他的两个女儿投井自杀。
  
  所以王叔英满门忠烈,这样一个忠烈之人费尽心思举荐,即便是为了表达对他的尊重,朱允熥也会征召任用。
  
  而且为国荐才,也是臣子的职责。
  
  更何况他本身几乎就是与方孝孺齐名的儒士……
  
  一封征用文书,在骏马之上飞速出京,向西而去。
  
  ……
  
  结束了一天的教学,三十余岁的杨士奇身穿粗布长衫,收拾自己的的书籍,就出了学堂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