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晚唐浮生 > 第六十一章 处置手段

第六十一章 处置手段

第六十一章 处置手段 (第2/2页)

当然,幽州镇有客观原因存在,即迁入了大量战争俘虏,如突厥、靺鞨、高句丽、契丹、奚人等。也有很多主动来降,定居过来的,比如室韦、粟特等族。
  
  考虑到游牧所需的土地较多,就养不活太多人了,因此将北朝时就存在的乐亭、抚宁等县罢废,一直没能重新设立起来。
  
  即便是开元盛世之时,幽州的人口也远不如汉时,至少表面上不如。
  
  邵树德决心扭转这种不正常的态势,因此在幽州大力清理户口、收缴甲兵、编户齐民、量口授田。
  
  平州增设三县之后,便有了六个县,以后就老老实实种地吧,别想太多。
  
  隔壁的蓟州也增设了三县,即徐无、昌城、土垠。
  
  徐无县在后世遵化一带,昌城在唐山丰南西北,土垠县在唐山丰润左近,都是汉晋旧县,而今重设。
  
  如此一来,蓟、平二州从原本六县之地变成了十二县,接下来就是狠狠清理户口,再造籍册,并安置移民了。
  
  是的,移民的数量将会很庞大,因为邵树德根本不信任这些新近降服的蕃胡部众。他的「最爱」,一是关西基本盘的民众,二是相对老实听话的河南百姓——呃,也仅仅是相对老实,突出「相对」二字。
  
  整个开元盛世,蓟、平二州在户籍上仅仅只有四万多人口,但这可是后世的秦皇岛、唐山两地级市全部,外加天津、廊坊的一部分,才这么点人,简直让人笑掉大牙。要知道,西汉时这里就有几十万人口了,邵树德觉得不整个二十万人出来,简直对不起这里的大片荒芜之地。
  
  「殿下,我等部民会种地的不多,垦荒恐有难处。」李绍业突然说道。
  
  「此事自有工部、户部、司农寺三方会同办理,尔等勿忧。」邵嗣武说道:「现在农学生很多了,都等着积攒功劳升官呢。不会种地,学就是了。另者,照料牲畜是你们的强项,这等手艺也别落下了,且牧且耕,好好过日子吧。」「殿下是说一边放牧一边种地?」李绍业惊讶地问道。
  
  「非也。」邵嗣武有些不满耐了,最近他的心中满是烦忧,心情不是很好,但依然最后一次回复了二人,只听他说道:「此牧非彼牧,深究起来,其实还是种地。我就问你件事,同样大小的两亩地,一亩任其荒芜,长满杂草,一亩全是牛羊最爱吃、长得也最快的牧草,你说哪个好?」
  
  「自然是牧草好了。」李绍兴不假思索地答道。「这就对了。」邵嗣武说道:「以前你等但知放牧,田地尽数荒芜。农学教你们的便是如何种牧草,像种粟麦一样种牧草。」
  
  要不说草原人落后呢。他们连培育牧草种子、提高牧草产量的概念都没
  
  有,只知道逐水草而居,生产效率是十分低下的。
  
  农学的人就是想告诉他们,同样是养牲畜,我有比你效率更高的办法。
  
  种牧草和种麦子其实是一样的。麦田不打理,全是野麦、杂草的话,那收成同样很感人。农田种上优质牧草——且是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牧草——细心打理,可比你现在瞎几把放牧产量高多了,也能养活更多的牲畜。
  
  听到邵嗣武这话,李绍业、李能二人面面相觑。
  
  如果说夏军那强悍的战斗力让他们惊惧不已的话,那么邵嗣武刚才那一番话,则让他俩感受到了发自骨髓的绝望。
  
  难道中原人还可以通过种植产量巨大的牧草,来养活远超草原的牛羊马驼?如果这个假设成立,那么草原很可能再无翻身之地了。
  
  没人家有钱,没人家兵多,没人家武器好,如果连马匹优势也没了,怎么和人家打?难道全靠一腔蛮勇吗?或许可以,但难度不知道高了多少倍。
  
  「以后老实点。」邵嗣武看了他俩一眼,道.「你二人这次表现很好,或可得官位、财货赏赐,如果运气好,或还有洛阳一套房。不要坐井观天,圣人在关北、河陇、关中经营二十余年,不说家家户户有马,但如果大举征丁,数十万骑唾手可得。你们这点本钱,根本不够看。」
  
  李绍业、李能二人无语。
  
  邵圣到底是什么妖魔鬼怪?他看起来是在「胡化」整个中原啊。
  
  「速速办差。「邵嗣武一甩马鞭,说道:「诸部降人,无分男女老幼,一部送往乐亭,一部发往泥姑口。」
  
  泥姑口就是后世的大沽口,位于幽州、沧州交界处。自晋以来,时有海船逆流而上,驶入河内,躲避外海风浪。
  
  这是一处非常不错的航海出发地,部分降人发往此处,其实就是打算利用这里的航道,提高运输效率——理论上来说,船只也是会拥堵的,既然要往安东府发送大量府兵部曲,自然是任何港口都要利用起来了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